初见陈斌,他正在“福船三峡”号2500平方米的大甲板上盯控作业,“这是风机的底段塔筒,直径6米,重145吨,大家现在要利用平台艉部左舷配置的这台1000吨全回转绕桩式起重机与艏部右舷配置的200吨起重机,将它‘翻身’(由水平状态翻转至竖直状态)并存放到工装上。”他先容到。
难以想象,眼前稳重专业的“福船三峡”号技术负责人是一名90后,2012年毕业后,他凭借着“年轻就是要闯一闯”的拼劲与勇气,离乡背井从蜀赴闽工作。先后参与了福州乌龙江大桥、平昌县东风水库、厦门海翔大道等项目的建设,用加倍的努力与汗水与时间赛跑,从一名初出茅庐的技工成长为如今技高一筹的工匠。
“多听多看多学多做”
“刚刚接触施工行业时苦不堪言,但一步步坚持下来,加深了对这个行业的了解,就逐渐热爱了。”陈斌表示从校园到社会难免感到不适应,他从施工员做起,踏实肯干,工作很快就有了起色。2018年3月,陈斌加入了中铁福船海洋工程有限责任企业,先在“大桥福船”项目组,2019年4月调至“福船三峡”项目组。
尽管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与过人技术,但从施工行业转入风机吊装,陈斌选择从“心”出发。“多听多看多学多做,那时每天都跟着工人师傅们一起工作,检查吊点升挂。”在陈斌的艰苦努力与不断探索下,他快速上手,并开始尝试船舶方案的编制,得到了老技术员们的充分认可。
“在枯燥中寻找乐趣”
陈斌在船上的每一天都简单枯燥,清晨早起根据天气预报获取当日潮汐涌浪等情况,形成图表发送至微信工作群内;再根据设备供货情况及时与船长进行沟通,共同拟定移船方案;随后进行施工现场的盯控与指挥,严格遵从24小时两班倒工作制。面对日复一日的重复作业,他表示,“干一行爱一行,要在枯燥中寻找乐趣,把一件事做精做深做好,全面了解每一台风机的吊装工艺。”
秉持着“问题在现场、管理在现场”的准则,陈斌常年坚持盯控施工现场的每一个环节,从吊具的准备、安装、确认,再到螺栓型号的分类、对号,他事无巨细,面面俱到,展现了超越自身年龄的坚韧与成熟。
“努力创新创效创收”
陈斌表示,为提高现场吊装安全及安装效率,“福船三峡”项目组硬核创新:一是利用现场材料自行设计制作了塔筒水平存放工装,将运输船上的塔筒倒驳至平台船上存放,此举便于施工队挂设吊具,缩短吊具升点作业时间,提高作业窗口期的利用效率;二是在桩腿楔块一端栓上链条,防止桩腿楔块飞出伤人、伤设备;三是将电缆外部套上波纹管,优化电缆走向并利用废弃的槽钢进行包裹,提高外接海水泵电缆的使用率,避免电缆外皮受阳光暴晒老化及外物撞击碾压;四是为支架安装可移动万向轮,避免操作支架平台时刮伤甲板油漆。
“这些是大家一起讨论出来的,大家下了生产线,在船上没有太多休闲娱乐的活动,就聚在一起摸索和研究,想一些新点子,为企业节约成本,创效创收。”陈斌如是说。